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综合
散文:三县顶
2023-09-07 21:45:30 | 作者: 任卉 | 来源: 农村经济网

  在我的家乡——山西省绛县,有一座雄壮而美丽的山峰——绛山。她奇峰挺秀,松柏蓊郁,东连太行、西接吕梁,南与中条照应,北和霍山对峙,是横跨运城、临汾两大盆地、连接秦晋、晋豫的一条重要山脉。绛山的最高峰名曰紫金山,海拔1118米,置身其上,四顾环望,绛县、闻喜、曲沃三县风貌尽收眼底,因而得名“三县顶”,盖取其尽览三县胜景之意也,俗语“一脚踏三地,鸡鸣三县闻。”便是对其最形象的写照。

  美丽传说 源远流长

  关于“三县顶”,在绛县、闻喜、曲沃一带,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就像高山流水,源远流长……

  建庙的传说 “三县顶”上有一座古庙,青石垒砌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只留下庙堂和石刻遗迹。传说这座古庙是在唐朝时候由绛县、闻喜、曲沃三县人民协力建筑的。古时候交通既不发达,工具又很简陋,在二三百丈高的巉岩(chányán)峭壁的山顶上建成一座大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砖一次一次往上驮,大木料硬是用人的力量前拉后推向上送。用水全凭青年小伙子从山下往山上担,一趟十几里,第二担没上去,第一担已经用完了。担水的人们虽然跋涉劳苦,肩疼腰酸,但为完成建庙事业,没有一人喊怨道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一颗赤诚的心,感动了住在绛山东北金水洞里的一位龙王。他乔装成白胡子老人,担着一担水摇摇晃晃直向山上走去。到了山顶,桶里的水也不过剩下一半。老人对大家说:“我给你们送水来了。”众人见是个老者,又仅有那么一点水,便不屑一顾,工头漫不经心地说:“倒在那个石槽子里!”一会儿,要和泥了,可是小伙子们下山担水还没有一个人上来。工头准备去看担水的人们,刚走到石槽前,不觉失声叫起来:“啊!这不是水吗?”原来那个石槽满一槽呢。工头急忙向山下望去,只见老人已下了山,缓缓向东北方向走去。他感到稀奇,叫大家先用槽里水和点泥,不料舀过一桶,槽里水仍是满满的,舀两桶还是满满的。从此山上建庙,水足人多,不久就完工了。按一般规律,庙门都是朝南开,而三县顶建庙的人们为怀念老人,就把庙的山门向东北开着。

  完工以后,即将返里,工匠们好奇,总想探看石槽底下有什么法宝。于是几个石匠便叮叮叭叭凿起来,顷刻石槽破碎,里面的水不见了,只见蹦出来一个金蛤蟆,一直蹦到紫金山坡下的山沟里,从此那里便出了清清的泉水,那条沟也被人们称为“蛤蟆沟”。直到现在,破烂的石槽仍留在三县顶上,而“蛤蟆沟”里的泉水却永远造福人间。

  “三谦庙”的传说 据说在唐代的时候,绛县、闻喜、曲沃三县的乡绅合计要在山顶上修一座三县庙,以增添山的灵气。工程初始,三个县齐心协力,每县还赶来1000只羊,在羊背上搭两块砖往山顶运。工程进行得很顺利。

  此时,不知从哪儿来了个风水先生,说道:“山门向哪个县开,哪个县就要出大官,大的封侯拜相,小的也是五品。”三个县便争起庙门要朝自己县开的事情来了。

  绛县的张绅士说:“庙宇坐北朝南是老规矩,庙门当然应该朝绛县开。”闻喜县的王绅士说:“古书上写着‘东来紫气西来福’,庙门朝我县开最合适。”曲沃县的李绅士一听着了急,抓耳挠腮想出个理由:“天上数星星,北斗星最亮,庙门应该朝北开。”各说各有理,争执不下。

  吵嚷之间迎头碰上巡察的绛州知府。知府大人停轿问明情况,心想:这号事情,在皇家律条上也找不出根据,怎么能判定庙门应该朝哪县开?

  正在为难的时候,凑巧裴晋公骑马过来了。裴晋公听了知府的禀报,微微一笑,叫绛县的张绅士上前答话。裴晋公说:“毫末小事,何苦如此争得伤了和气?三县人情同手足,不论哪一县出了人才,都是三县人的光彩。依老夫之见,我们就让了他们吧。”张绅士一听茅塞顿开,还是晋国公站的高,看的远,通晓大义,他就拱手相让了。

  闻喜县的王绅士脑子灵活,也跟着道:“庙门就朝曲沃开吧!”曲沃县的李绅士倒觉得不好意思了,也谦让了起来。

  裴度一看,刚才是你争我夺,现在是你谦他让,比六月的天气变化还快。可庙门朝哪个县开的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见他在马上拉弓搭箭,对着天上飞过来的雁行说:“我射落其中的一只雁,掉在地上后,它的头朝哪个县,庙门就朝哪个县开。”大家认为只好这样。

  后来,这座庙盖成了,在山门上挂了一块“三谦庙”的金字大匾,同时也留下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

  “南蛮子”盗宝的传说 传说,在紫金山山南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金鹿,这是一只专治恶水的金鹿,每当大水来临,它都瞪大眼睛,腾空而起,大声啼鸣,并闪闪发光,金光四射,恶水一见到它,就会一降再降,绕道而走。正是这只金鹿,使山南人民不遭受洪水的灾害,过着平安的生活。紫金山中有个山神叫“南蛮子”。他是个贪财不足,见财眼红,无恶不做的家伙,当他听说紫金山肚里有只金鹿,顿时垂涎三尺,恨不得一下子得到这个宝贝,于是他千方百计地寻找着打开金鹿大门的石钥匙。

  正在“南蛮子”千方百计寻找石钥匙的时候,紫金山中有名的老猎手-老雷父子六人,就暗暗地监视起他来了。他们发誓:要用生命保住金鹿,决不让“南蛮子”的阴谋得逞。

  一天夜里,“南蛮子”正满心欢喜地寻找着深藏金鹿的大门。忽然,一个火把照在了他的面前,老雷父子六人跟踪来了。“南蛮子”见势不妙,顿时慌了手脚,撒腿就跑。老雷父子就追,追呀追,追呀追,就差那么几尺远,总是追不上。“开枪!”老雷向儿子发了命令。

  五个儿子听后,凭着猎人所特有的灵敏感,朝“南蛮子”射去数枪,他走不动了,在一个山洼里停了下来,不一会,老雷父子六人赶来了,把他团团围住。只见他浑身是血,垂头丧气,手里还握着那把打开金鹿大门的石钥匙。老雷眼明手快,一把夺过“南蛮子”手中的石钥匙,狠命地摔在山岭上,石钥匙率得粉碎,不见影子。

  “南蛮子”见自己费尽心机得来的石钥匙被老雷摔碎了,眼看到手的财宝变成了泡影,顿时火冒三丈,兽性大作。只见他两眼闪光,大吼一声,朝老雷父子喷出一口神火,神火在老雷父子六人身上燃烧开了,“南蛮子”仓惶逃走了。老雷父子六人,为了保护金鹿,为了山南人民平安地生活,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在山洼里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老雷父子六人,把这个山洼起名为“老雷洼”。

  鲤和樵夫的传说 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条黑龙。它兴风作浪,祸害乡里。更恶劣的是,它看上了山下美丽的姑娘“鲤”,并把“鲤”掳掠到遥远的紫金山上,要娶“鲤”为压寨夫人!她的心上人“樵”知道后,决定铲除妖魔,为民除害,解救心爱的姑娘。紫金山是黑河的源头。“樵”便沿着黑河往上走。他历尽千辛万苦,绕过了九百九十九道弯,翻过九百九十九条梁,终于找到黑龙的魔窟——紫金山的顶峰“三县顶”。在山顶上,“樵”与黑龙展开了生死搏斗。“樵”用斧头砍用绳索抽,黑龙用魔爪抓用利齿咬。他们恶战三天三夜,直杀得尖尖的“三县顶”成了一个平台。“樵”的义举和勇气,震摄了黑龙,它渐渐地处于下风。妖龙被战胜了!心爱的姑娘获救了!“樵”和“鲤”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县顶兮 令人神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座神圣的山峰!三县顶,她犹如一尊跨越时空的丰碑,为三县人民避风挡雨、祈福纳祥!她犹如一座令人崇敬的“神女峰”,护佑着三县人民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五月的暖风携着初夏的生机,拥着惬意的舒适,弥漫着槐花的清香。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绛县作协几位对三县顶感兴趣的文友不约而同,心照不宣地背起行囊,领略三县顶的神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紫金山,因含金、铜等矿,土石多呈绛紫色,故名。这里曾经发现过松柏化石,科学家判断以前这里是茫茫大海。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勘探,蕴藏有金、铜、镁、蛭石、石灰石、大理石、磷灰石、水成岩、花岗岩、水泥岩等矿物质。山内野生植被有乔木、灌木、药材、草和其他藻、藓类及野生动物等等……”一路上,从小生长在绛山脚下、对三县顶有所了解、又是向导的文友老李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着三县顶的故事,来到山底,看着巍峨的山峰,回味着老李的讲述,我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地壳运动的伟大了……

  车原本是能够开到半山腰的,因国家开发风能发电,土石路几乎修到了山顶。但为了感受紫金山的钟灵毓秀,我们把车停在路边,背着行囊向山顶进发。

  我们沿着羊肠小道蜿蜒而上。只觉微风拂面,心旷神怡。只见山花齐欲绽放,草木峥嵘吐绿。羊群散布于青山,雄鹰翱翔于蓝天。鸟雀鸣叫,蜂蝶飞舞。不觉恍然若世外桃源。久在围城樊笼,今日恰如飞鸟入林,顿觉十分自由,万分快意。

  路旁的桃树、杏树、李子树已过了花期,地上落满了花瓣,树枝上挂满了一簇簇、一串串珍珠玛瑙似得饱满的桃子、李子、杏,微风吹来,随着枝条摇曳,满目丰收景象;摘一颗李子放在手心,圆圆的,绿绿的,滑滑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缕缕柔光,晶莹剔透,令人赏心悦目,啧啧称奇;咬一口,又酸又涩,口水就流了出来;路边偶尔有以前住人的窑洞都已闲置荒芜;还有一片片农户种植的芍药、牡丹,正值花期,灿烂夺目、花香四溢;东边的山岗上,一层一层的麦苗儿随风摇曳,犹如绿波翻滚,我不由地吟诵道:

  初夏的季节 柔情似水

  我来到紫金山上

  微风吹麦苗 皱起绿色的绸缎

  飘向面颊 仿佛一缕云

  沁满心间……

  西边的丘陵上,鳞次栉比的一片一片油菜花,金黄四射,招来一群群蝶飞蜂舞。性格开朗、喜欢诗词的高中语文老师晓赵看着那灿烂的花海,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清朝皇帝乾隆的《菜花》诗: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晓赵声情并茂,深情投入,博得了文友们的一片片叫好声。接着,她又吟起了唐朝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我们一路走,一路拿着手机,拍着那些路边的小花、小树、麦苗、油菜花,时不时捡起路上的一块石头看看是不是金矿石,是不是有收藏价值,简直就是一群活泼的少年儿童……

  继续前行,平缓的丘陵变成了陡峭的山坡。山路崎岖,浮石遍地,沟壑纵横,路逞“之”字形,沿山势蜿蜒盘旋,我们鼓起勇气,向上攀登。紫金山以她的粗犷和豪放迎接着我们,山坡上,一波又一波的绿浪随风而起,山谷里写满了岁月的记忆,历史的沧桑。映入眼帘是各种各样的山花儿,红的、黄的、白的、蓝的、紫的,都在不遗余力地装扮着山坡美丽着人间。那金黄的柴胡花、甘遂花、白色的防风花、紫色的黄芩花、蓝色的桔梗花,无不告诉我们,这里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突然,一只松鼠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山崖峭壁上爬行,一文友猫着腰、悄悄地走近松鼠,一边拍摄,一边想要捉住牠的样子,谁知松鼠比他聪明得多,他还没到跟前,松鼠“呲溜——”一声就不见了;一只野兔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掠过,窜进草丛中,然后站立起来,好奇地望着我们;几只野鸡(呱呱鸡)在对面的山坡上热热闹闹“呱呱”地叫着,就像列队欢迎我们似的。这里有好多动物齐聚,譬如野兔、獾、黄鼠狼、松鼠、鸟雀等等。即便是大白天也会看见它们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身影!深山沟壑立刻呈现出一幅无比祥和的画面。仿佛是我们误闯进了它们的家园!

  心中有诗意,处处是远方。越往上走,路越难走。快到山顶之际,到处都是岩石裸露,坡陡岩峭,草木葱葱。沟壑渐浅之处长有藤草、灌木、松柏、乔木。看着弯弯曲曲不见尽头的山路和一个连一个看不到边的山头,再看看我们的文友,有的人气喘吁吁、有的人大汗淋漓、有的人捡起路边的树枝当起了拐杖,还有的人望而生畏,想打退堂鼓。而在我的脑海里,却默默地背诵着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劝学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我想,学习是这样,登山亦是这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擦了擦汗水,抬头向山顶望了望,“快了!快了!快到山顶了!”我鼓足勇气,迈开双脚,向山顶进发。

  “看,这里就是当年修建三县庙时的采石场!”在一个青石裸露的山丘旁,老李对我们说。举目观望,偌大的山丘,方圆几千平米,整个都是质地坚硬的青石,青石上有先民们开采的痕迹,有的像巨斧砍切的,有的像巨锯切割的,还有的像戳子戳过的,绝没有炸药轰炸的痕迹,真的是鬼斧神工,人间奇迹。古人聪明,用石山之石,建石山之庙。可是,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样大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切割、戳锉成块,又怎样运往山顶的呢?我真为先民们的坚强意志、辛勤劳作、聪明才智“啧啧”称奇!

  三县顶峰是一个石山峰,登顶观势,极目四望,山势苍莽,远处目不可及。纵观三县顶,从下到上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根基。方圆上千平米的山体,成为三县顶的根基,在没有山体的沟壑处,先民们用山石垒砌起来,看上去雄伟壮观,又坚固实在。在坍塌的墙壑里,我们看到一些规格大小不一的石块、古青砖、古筒瓦及高度腐朽的木材等等,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宏伟的建筑留下来的废墟。

  第二个层次,主体。沿着高高低低、凸凸凹凹的岩石再往上攀爬数百米,就到了三县顶的主体。这是一个四周都用山石垒砌起来的平台,呈半圆状,面积达近千平米,上面长满了草丛。锯老李介绍,这个四面筑有石墙的山顶就叫“三县顶”,西面有个正庙叫“老君庙”,东面的山洞为庙宇山门,寺院的北边和南边都建有庙宇,整个寺庙高大巍峨,雄伟壮观,传为三县人民为纪念太上老君而建的寺庙。在寺庙的遗址上,我们寻着昨日的踪迹,凌乱的石碑上还残留着精美的雕刻,我们发现了几块躺在地上的不完整的石碑,依稀可见上面刻有“丹凤朝阳”,“西牛耀月”的字样,丹风和西牛雕刻的都栩栩如生;断碑的旁边,有一个碑座,石碑早已不见,碑座上乌龟的头颅也被窃去,只有龟趺沉默地望着我们;当年的蟠龙石柱,轰然在地;巍峨石碑,散裂不全;石砌庙宇,几为平地,唯余一石拱门洞,亦十分破败,这便是寺庙山门。在山门侧壁上嵌镶的一块碑文上得知:在明代万历48年(公元1620年),太平县(今襄汾县)一些老百姓自愿捐款修葺三县庙,修葺的项目有祖师老爷顶、中心大殿、阳欢门、殿前高台、院内花池等等,可见这里也曾香烟缭绕、钟磬长鸣,人来人往,盛名博远……

  第三个层次,顶峰。在三县顶主体的正中间,山门的后面,有一个用山石垒砌起来的高达二十多米的石塔,方圆有五十多平米,沿着不规则的台阶攀登上去,就达到了三县顶的最高峰。据说,这上面还建有一个高达五十多米的木塔,也早日不见了踪影……

  登上三县顶,真的令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禁不住放开喉咙喊喊大山:“紫金山,我来了!三县顶,我来了——”喊声一声又一声在山间回荡,“我来了——!我来了——”好爽!

  登上三县顶,暖阳沐身,凌空御风。朵朵白云缀于蓝天,似乎伸手可及。回望绛山,阡陌纵横,浍水蜿蜒于期间;星罗棋布,村落田野一目了然。日光透过云隙,洒向大地,乡村田间,或明或暗,如锦似缎,仿佛展开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画卷。

  登上三县顶,极目南眺,是绛县的绿油油望不到边的麦田,好似一幅浅绛山水画;放眼西看,是桐乡闻喜物阜民丰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头北望,金山连银山的是曲沃县的金山碧水。

  登上三县顶,看着这些斑驳残痕的旧物,忍不住想要去抚摸几下;观山顶古庙之颓废,颇觉荒凉凄惨,此景此情,不禁使人扼腕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不知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的人、事、物,随着岁月的流逝灰飞湮灭不再被记起。我伫立在风中闭目聆听,听着往日的喧嚣,感受着另外一个时空的气息。我听见晨钟暮鼓,松林涛涛,我听见虔诚的信徒朝拜的脚步声……

  面对着残垣断壁,面对着浩瀚的历史,我不禁发问:在中国古时候,我们虽然发明了火药,但数量极少,更没有火炮,没有炸药、没有核弹,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力量,要把这座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庙宇不遗余力地毁于一旦呢?是为了信仰?还是为了复仇?我问苍天,苍天默默不语!我问大地,大地装聋作哑!我问山川,山川传来我的回声——啊!……啊!

  绿水青山 风景秀美

  山因水而秀,增添了山之灵气;水因山而清,依山谷而奔流。在三县顶周围,有许多山清水秀的美丽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绛山晓日 黎明时分,人们在紫金山上顿足眺望,东边峰岭上渐渐地亮了起来。不一会,东方天山相接处开始发生神奇的变化。先是淡黄、金黄、桃红、血红,突然,在颜色最鲜艳的地方,跃出一片令人目眩的光亮来,太阳出来了!此刻,太阳放射出万道霞光,把高邃的天、远方的山、近处的岭、脚下的石都浸染得绚丽多彩,扑朔迷离,使人深思飞扬,进入梦幻一般。

  绛山晚照 位于紫金山西北部曲沃县境内。有明朝耿纯诗为证:高峰攒翠与天齐,向晚霞明日落西。薄影射时云欲散,微光照处鸟将栖。佛头恍惚黄金绚,螺髻依稀紫雾迷。俄顷阳乌沉海底,断烟余霭乱鸦啼。译文:青翠山峰高与天齐,晚霞映照日将沉西。残阳映射云将消散,细微光照群鸟栖息。佛头一般的山峰镶上了金色的彩边,似螺形发髻的山峦上紫雾弥漫。霎时太阳沉下西海,只剩下嘈杂的鸟叫声和断断续续的炊烟。

  太阴寺 位于紫金山南卫庄镇。太阴寺始建于唐永徽元年。在元朝、金时以及明清时期都进行过大修。建筑气势磅礴,碑刻林立。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藏经。大藏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前后长达六十五年,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太阴寺是《赵城金藏》的重要雕印地。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有较高的学术和旅游价值。

  紫云寺 位于紫金山以东的紫云岭上,系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古老佛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至美,气候宜人,佛事兴盛,绵延不断,是晋南一带著名的佛教圣地。紫云寺历史悠久。据记载,始建于北魏,每逢佛节,常有“紫气缭绕”、“紫云映日”之瑞,故寺以“紫云寺”名之。唐宋时期,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寺前沸水淙淙,寺顶佛塔巍巍,寺内香火袅袅,松柏绕寺,花林扶疏,移步换景,古朴典雅,引无数善男信女虔诚朝拜,其势蔚为壮观,素有“紫峰凝秀”之称。此匾额至今尚存。明代诗人张浩曾以《紫云游》为题赋诗赞曰:“青山迢递万盘来,金殿平临日月开,倚剑漫跨龙虎观,吹箫别起凤凰台,松风谡谡灵旗动,桂月萧萧鹤驭回,此地游仙真有梦,何须泛海向蓬莱”。该寺有两进“山门”“弥勒佛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地藏王殿”“藏经楼”“禅林院”“玄文诗馆”等,同中有异,虚实相生,错落而不零乱,庄严而又精致,布局甚是巧妙。

  沸泉 沸泉位于紫金山东侧。沸泉又名白水,《水经注》中称为“绛水”,因泉水携带气泡涌出水面,泛起圈圈涟漪,形似水将沸腾,故名沸泉。沸水源头位于绛山脚下,明净的自然泉水从石缝中汨汨流出,向上奔腾,不时有白色水泡缓缓上升,望之似串串明珠,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这便是沸水的来历。此水源远流长,经久不息,长年水温保持在12℃左右。据水文地质部门测量,这里的水质已完全达到自然矿泉水的各项数据标准。

  翠竹园 这是一个天然竹林,占地10余亩,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翠竹风劲清新,郁郁葱葱。春天,竹笋破土而出,婷婷玉立,给游人送去春光里的秀波;盛夏,它舒展双臂,拌起一片浓郁的青纱,给游客献上阴凉;寒冬,它笑迎风霜冰雪,苍翠欲滴,给大地抹上葱绿。

  龙岩山洞 这是一个天然溶洞。这里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有庙,洞中有神,洞洞相连,洞内钟乳如竹笋林立,曲石似峰巢峥嵘,喑泉叮叮咚咚。传说,晋时骊姬乱朝。晋献公为妃追杀文公,文公重耳流漓失所19年,曾在龙岩洞内卧薪尝胆数年。附近还有滴水崖瀑布、虹鳟鱼观赏场、牡丹园、九龙庙、龙岩塔等等。

  “蛤蟆沟” 位于三县顶的北面的一个山沟里,也就是传说中从三县顶上跳下来的那只蛤蟆。沟的上游有一股泉水,泉水冒出的位置有一个古人用石块垒起来的长1米多、宽60余公分的石槽,形似马槽,当地人叫“饮马槽”,因天长日久,石槽的周围被磨得又光又滑,饮马槽旁边的大石头上,有形似碗口大的“马蹄印”和三角形的“娘娘脚印”,传说这是关老爷饮马的地方。说来神奇,这一汪泉水总是把石槽溢得满满的,即使你用水桶连续不断地往外提水,石槽里的水位也不会下降,溢出的泉水顺着“蛤蟆沟”“哗啦啦”地向下游流去,灌溉着一方厚土,滋润着一方民众……

  诗词歌赋 引人入胜

  古时的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登三县顶,在山顶眺望旷远的景致后,再对景抒情写诗,已成为当时的“标配”,由此也为此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和名人名句,为三县顶更添一份魅力。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游绛山赋《五律·故绛城》:

  文公恢霸略,征讨辅周衰。

  奕世为盟主,诸侯听会期。

  山河表里在,朝市古今移。

  欲访虒祁处,乡人亦不知。

  明朝万历年间绛县知县黄维翰赋《七绝·绛山晓日》:

  六丁捧出海珠红,图写峰峦一望中。

  千古尧民欣就日,至今佳气郁葱茏。

  又赋《七绝·沸水濂波》:

  洪炉鼓铸漾金波,鲛棣凤梭枭碧罗。

  好景不随流水逝,到来吾欲挽天河。

  清顺治14年间绛县教谕张允中赋《七绝·绛山晓日》:

  孤峰天半染朱霞,原接苏门秀色赊。

  旭旭明珠歌复旦,严封犹自有光华。

  又赋《七绝·沸水濂波》:

  婉转波痕浅浅云,如鳞如毂复如云。

  值今明圣崇如日,流水无心见至文。

  元代曲沃人奎章阁承制学士靳荣赋《七律·晋殿悬冰》:

  峨峨崖黑抱玄冰,照殿寒光带晓清。

  遥映朝衣环佩冷,正当黼扆冕旒明。

  恍如银汉浑无浪,疑是金山却有琼。

  回首晋城禾黍满,行人忆古亦伤情。

  明代曲沃人进士仇敬赋《五律·景明瀑布》

  半壁飞流影,层崖一练青。

  寒泉嵌石骨,液冷泻银瓶。

  喷雾牵江湿,湔云出海渟。

  几湾龙瀚急,遥见水帘屏。

  清乾隆36年绛县知府陈宣赋《七绝·绛山晓日》:

  芙蓉几朵秀堪餐,影射扶桑日一竿。

  回首万里临绝顶,胜他手板拄来看。

  清光绪四年绛县知县刘斌赋《七律·登镜烟楼望绛山晓日示邑士》:

  何山如此峻齐云,瑞日承光更不群。

  烟雨楼开来紫翠,沧溟霞拥绝尘氛。

  名都自昔雄新故,人杰于今溯悼文。

  应有秀灵钟后辈,晨钟日听学须勤。

  清光绪元年绛县训导刘兆云赋《七律·和登镜烟楼望绛山晓日》:

  何人握管健凌云,学识三长首冠群。

  旧志百年光日月,俗埃三斗扑尘氛。

  子京重作前朝史,公干今增盛世文。

  惭我才疏貂欲续,勉随骥尾效殷勤。

  清乾隆年间岁贡白云有《绛山赋》,因篇幅较长,不再转载。结尾是这样写的:

  绛为晋之主山兮,霸业于是而在。虽迁徙靡常兮,嗟斯名之不改。其土厚兮其水深,是山鼎峙气森森。迄今历数中原地,犹见当年卜筑心。

  还有一些创作时代、作者不详的诗词,也摘录如下。《五律·登紫金山》:

  海天云物阔,举袂上崇山。

  万里虚怀壮,长天野兴漫。

  楼台横峻岭,灯火下飞峦。

  名利身如缚,轻盈缥缈间。

  《如梦令·登三县顶(四首)》:

  攀 高

  南向紫金飞渡,

  横断山前隘路。

  弃车问羊倌,

  直奔巅峰攀附。

  高处,高处,

  无限风光盈目。

  眺 望

  拭目穿云破雾,

  极尽浍汾船埠。

  俯瞰麓原间,

  垄亩梯田遍布。

  环顾,环顾,

  烟笼山庄窝铺。

  拜 庙

  古刹萧条荒覆,

  瓦砾半掩廊柱。

  闻鲤女樵夫,

  圣祖金身不复。

  呜呼!呜呼!

  几度神鸦社鼓。

  下 山

  借得地台天幕,

  激越几腔眉户。

  坡陡催人急,

  腾起团团浮土。

  疾步,疾步,

  乍见飞雉脱兔。

  后 记

  其实,“三县顶”早已是绛县、闻喜、曲沃人民的“地标”性建筑,它是地方文脉的源泉,也是记录“三县”历史的“教科书”。虽然经历时代变迁,“三县顶”只剩下残墙断壁、面目全非,但它在“三县”人民的心中仍是“神”一样的存在。为了让“三县”人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之余,深刻感受紫金山厚重的历史文脉,让人们在登山赏景的同时,深入了解“三县顶”古建筑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故事,打造“三县”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三县”的城市魅力,呼吁“三县”人民齐心协力,对“三县顶”古建筑和人文景观进行修复。首先,由“三县”人民政府成立“三县顶”古建筑和人文景观修复领导组,组织、协调、指挥、督导修复工作;其次,由领导组向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寻求资金支持;在项目批复的前提下,在“三县”开展筹资捐款;第三,委托省考古院做“三县顶”建筑修复抢救设计方案,寻找有资质的修复单位,在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要求,对“三县顶”古建筑进行修复,以期打造一个集历史文化、传统民居、旅游商贸、博览、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三县顶”文化公园,成为“三县”人民怀古和体验乡愁的一处好地方。

  作者简介:任 卉,供职于山西绛县农商银行。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绛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绛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自幼喜欢写作,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多篇,部分作品获奖。

编辑:付鹏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邮箱地址:xyxxfc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