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综合
戚建庄编著《成语河南》之诸子百家吕不韦篇
2021-01-21 15:08:18 | 作者: 戚建庄 | 来源: 农村新闻网 | 我要分享

  

戚建庄编著《成语河南》之诸子百家吕不韦篇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立刻在那船(舷)上刻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沉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求剑的人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必然失败。这则成语是对教条主义的有力讽刺。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总是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不仅不会把事情做成功,还会闹出笑话。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例句:

1、北宋·苏轼《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2、北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3、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必也虚》:“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4、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〇回:“似你这般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刻柱鼓瑟了。”

 

一窍不通

 

一窍不通 窍:洞,指心窍。 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出自《吕氏春秋·过理》:“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

纣王与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他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纣王的叔父比干忍无可忍,跑去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不要错杀无辜,重整朝纲,勤政为民。妲己得知比干劝谏纣王,怀恨在心,寻找机会加害比干。就对纣王说:“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纣王听信妲己的话,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后来,这件事被记在《吕氏春秋》中,用来骂一个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

例句:

茅盾《子夜》六:“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三豕涉河

 

三豕涉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例句:

1、请不要犯三豕渡河的错误,把亥当作豕。 

2、校对如扫尘,三豕涉河的瑕疵不应再有。

 

 

瞻蒲劝穑

 

瞻蒲劝穑 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

出自《吕氏春秋·士容 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冬至以后五十七天,菖蒲开始萌生。菖蒲是百草中最先萌生的。这时开始耕地。

例句:

1、南朝· 陈·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于是镇之以清静,安之以惠和。望杏敦耕,瞻蒲劝穑。室歌千耦,家喜万钟。”

2、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

 

 

盗钟掩耳

 

掩耳 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 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亦作掩耳盗铃。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

从前有个人,发现别人家门口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他想偷,但一个人搬不动,想把它敲碎卖碎铜,又担心敲钟时别人听到声音。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用棉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听不到自己敲钟的声音,然后去偷钟。结果在偷窃时被当场逮住。后以“盗钟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例句:

1、《旧唐书·哀帝纪论》:“复又盗钟掩耳,嫁祸于人。”

2、压根儿就不做那掩耳盗钟之事,免遭牢狱之灾,惹人笑话。

 

 

箕山之节

 

箕山之节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 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从前尧到大泽之中拜见许由,说。“十个太陽都出来了,火把却还不熄灭,不是徒劳吗?您来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够大治,我愿把天下交给您治理。”许由推辞说:“这是为什和呢?要说是因为天下还不太平吧,可如今天下已经太平了;说是为了自己吧,须知鹤鹩在树林中筑巢,树木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占据一棵树枝;鼹鼠到河里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过喝饱肚皮。您回去吧!我哪里用得着天下?”说罢,就去箕山脚下、颖水北岸种田为生,终生也没有过问天下的事情。

例句:

1、《汉书·鲍宣传》:西汉末年,小有才气的薛方一度担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愿离开。后来,王莽用豪华大车高标准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气地谢绝使者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

2、黄叔度有箕山之志,拒入朝做官。

  

贪小失大

 

贪小失大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例句:

1、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这叫做贪小失大,所以为人切不可做那讨便宜苟且之事!”

2、《荡寇志.第一三回》:“只图赢狄雷,却弃了沂州府,岂不是贪小失大,正中吴用的计。”

3、贪小失大的人,没有战略眼光,不会有大出息。

 

连枝同气

 

连枝同气 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所以,无论父母对于子女来说,还是子女对于父母来说,实际都是一个身体而分为两处,精气相同而呼吸各异。

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例句:

 1、清·刘青藜《地师》诗清:“鹊巢鸠处纷争夺,连枝同气竞反覆。”

2、蒲松龄《二月十一日答江西布政司李》:“卑职以牛马苦吏,险系风涛之中,与令弟为患难友,风雨飘摇,互尽职守,殆不啻连枝同气也。”

 

 

逐臭之人

 

逐臭之夫 追逐奇臭的人。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出自《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有个身上发臭味的人,以致他的亲戚、兄弟、妻妾、相识的人,都不愿和他一起生活和交往。他自己苦恼已极,远离亲友,迁到海滨居住。海滨却有一个人非常喜欢他身上的臭味,昼夜跟随着他,一步也舍不得离开。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例句:

1、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兰荪蕙之芳,众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要尝鼎一脔。”

3、宋·梅尧臣《异同》诗:“河滨捧土人,海畔逐臭夫。”

4、清·赵翼《消闲》诗:“眼前惜少嘤鸣友,海上由他逐臭夫。”

5、清·黄遵宪《春夜招乡人饮》诗:“得毋逐臭夫,习染求容悦。”

1.jpg

​图为作者戚建庄。

 
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