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科技
河南考古70年推动文化保护和传承 东方宇亿置业牛宪运登封联建美丽乡村
2019-12-26 17:54:30 | 作者: | 来源: | 我要分享

  推荐阅读:登封市政协常委、河南东方宇亿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牛宪运赴登封市颍阳镇宋爻村开展“村企联建助力扶贫,共建美丽乡村”活动。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学术研究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华文明体系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置的9个课题44个专题中,夏代年代学的研究等3个课题的主要研究区域都位于河南境内,涉及二里头等7个重要遗址。


  1975年的郑州商城遗址

  殷墟遗址鸟瞰图

  丝绸之路遗产点——汉魏洛阳城宫城中轴线建筑遗址

  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图”

  二里头遗址保护利用现状曾宪平摄

  周藩永宁王府遗址

  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址F107

  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工作现场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中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核心地位。悠久的历史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繁荣,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作为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考古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课题,在探索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早期国家诞生等重大学术研究课题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为构建中华文明体系、推动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创新变革,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赢之路,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公众。新时代的河南考古人,更是以崭新的姿态和自信的面貌走上国际舞台,为推动中国考古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和人文交流贡献力量。

  70年来,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取得了诸多重要考古发现和丰硕研究成果,谱写了河南考古事业七十年辉煌篇章。

  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学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学术研究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华文明体系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置的9个课题44个专题中,夏代年代学的研究等3个课题的主要研究区域都位于河南境内,涉及二里头等7个重要遗址。河南考古学者负责1个课题和4个专题的研究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六大重点遗址中,灵宝西坡等5个重点遗址均在河南境内。河南考古学者在这个大型系统工程中先后负责并参与了13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我们联合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启动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全面深入认识中原地区在中华早期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充实“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内容。同时,夏文化研究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从旧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各朝代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一步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灵井“许昌人”遗址中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东亚地区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的空白,是中国学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对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以及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是河南学者主持的科研项目首次获此殊荣,也是河南省科技领域近年来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以舞阳贾湖、灵宝西坡、巩义双槐树、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等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基本历程,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标尺,并为夏王朝在中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夏商考古推动了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研究。60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的都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和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推动了早期夏文化探索和夏文化研究。对郑州商城、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等长期的发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商王朝的发展脉络。70年的考古工作,郑州商城以宏大的城垣、雄伟的宫殿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以及青铜方鼎等珍贵文物的出土,显示出商代早期文明的繁荣。安阳殷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甲骨窖藏等大量重要遗迹的发掘和甲骨文等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两周时期分布在河南境内50多个方国所建的近180座城址已通过考古工作找到,东周王城、郑韩故城、虢国墓地、应国墓地等重要城址和墓地的发现以及盟书、楚简、铭文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推进了方国史、礼乐制度、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面貌。秦汉至明清考古研究领域更为拓宽,在都城制度、帝王陵寝制度、陶瓷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都城遗址60多年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古代都城形制布局、都城制度、城市规划等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巩义宋陵、明周懿王墓等帝王陵墓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为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支撑。对豫北地区200多处古代瓷窑遗址的系统调查,建立了一整套窑址文字和标本档案,为黄河以北窑址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巩义黄冶窑遗址、汝州张公巷窑址等一批重要窑址的持续考古发掘研究,尤其是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的发现并确定为宋代汝瓷官窑,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学术难题,推动了中国瓷业考古的发展。

  此外,对洛阳回洛仓等大运河沿线5处重要节点和汉魏洛阳城遗址等丝绸之路沿线4处重要节点的全面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推动了两项线性遗产的成功“申遗”。2018年启动北宋东京城内的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考古勘探和发掘,将进一步深化大运河文化的价值阐释,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

  70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考古人在河南辉县确立了新中国田野考古的范式,并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辉县发掘报告》。随后的60多年里,陆续出版了《郑州商代遗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等300多部考古发掘报告和学术专著。其中,在全国已评定的60部“夏鼐考古学成果奖”考古发掘报告中,《郑州商城》等17部位列其中,占比约1/3;《巩义黄冶窑》荣获2016年设立的国家“优秀研究成果奖金鼎奖”。自1990年开始评出的290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有45项,位居全国之首;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等21个考古项目获得国家考古界最高奖项“田野考古奖”,在全国所有省份中居首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多项,其中,《三门峡虢国墓地》等考古发掘报告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等奖。

  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

  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文物保护成果突出。河南是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首创省份,河南的这一做法被纳入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成为我国基本建设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规定。70年来,河南文物工作者为支持国家和省市公路、铁路、输油管道、水利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及各地的城市基本建设,高效、优质完成了大量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为保存国家珍贵的文物资源、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10年工作中,完成了85.7万平方米的考古发掘面积,抢救出土了10万多件文物,保障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文物局先后被国家和省政府评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3名个人受到表彰。近年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全省大局,创新工作方式,圆满完成了“米”字形铁路建设、四水同治、出山店水库等重点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探索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共赢之路,推动工程建设考古前置工作,为国家全面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提供了借鉴。目前,郑州、开封、洛阳等12个省辖市、直管县结合区域特点,落实2018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出台地方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考古前置工作的实施,确保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两利双赢。据统计,2014年-2019年11月底,在国家批复我省的1046项考古发掘项目中,配合大型基本建设考古发掘882项,占比84.3%,完成考古发掘面积51.68万平方米。2018年,全国共完成考古发掘项目955项,我省完成282项,占比30%,充分反映了河南考古在全国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惠及民生。我省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全国格局占有重要地位。自2005年国家实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以来,河南大遗址数量从“十一五”期间16处增至“十三五”期间22处,郑州、洛阳大遗址两大片区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遗址片区,洛阳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试点。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和要求,河南围绕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展示工程、专项立法、遗址博物馆建设等重点内容,开展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颁布大遗址专项立法7项,19处大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和颁布,建成遗址博物馆8家。其中,作为“十三五”国家文化建设重点项目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于2019年10月19日建成开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单位13家。2010年以来,中央投入资金15.64亿元,地方配套资金逾200亿元,实施各类工程254项,我省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推进,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大遗址及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接待游客逾1300万人次。一些位于城区地段的考古遗址公园如郑州商城等建成后,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各遗址所在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郑州市结合大遗址保护片区建设,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将文物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以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为主要方式,实施“生态保遗工程”。截至目前,投资近30亿元,已启动项目82处,完成24处,绿化面积近万亩,文物保护、生态美化、休闲教育的综合功能初步显现。同时,依托文物资源打造商都历史文化区等四大文化片区品牌,延续城市文脉。洛阳市围绕大遗址保护片区、试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等,将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同旧城改造、文旅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一区一轴一带两片三环”等布局定位,对隋唐洛阳城、二里头、汉魏洛阳城等大遗址重点区域、重要节点进行保护展示、活化利用,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了区域文化品位,推动了地方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信阳城阳城址管委会和贾湖遗址管委会分别依托城阳城和贾湖遗址走出了一条文物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之路,辖区内人均GDP明显高于周边村平均值,大遗址保护实实在在的惠及民生。

  此外,考古单位积极创新思路和方法,通过举办公共考古讲座、公共学术沙龙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公共考古活动。2016年年底“@河南考古”官方微博平台创建,成为国内首家省级考古机构官方微博,并先后荣获“2017年度文博多媒体内容优秀案例”“2018年度文博十大创新力官微”和人民日报评选的2018年度“全国十大文化微博”,成为宣传考古、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重要窗口。

  走上国际舞台展现河南形象

  河南作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地,秉承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学术理念,与国际社会始终保持着合作交流。在国际合作交流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河南考古更是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与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合作,开展学术研究、人员培养、考古发掘等多方面的合作,涉及领域涵盖古人类起源、古稻作起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在Sci-ence、PNA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2017年以来,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河南挑选精兵强将组建多支考古队,赴蒙古、肯尼亚、埃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凭着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合作方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其中,在蒙古国实施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重要发现,入选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这是自2006年该杂志进行此项评选工作以来,中国考古学者实施的国外考古项目首次入选。

  70年栉风沐雨,70载默默耕耘,河南考古人一代代传承使命,不忘重托,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文明、守护精神家园而奋斗。中国考古这幅壮丽画卷上,因为有河南考古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更加辉煌灿烂;华夏文明传承的河流中,因为有河南考古人的坚守而奔流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河南考古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优秀的治学作风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守护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继续发现和阐释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河南省文物局供稿)

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