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教育
五四青年节看红旗渠精神影像展:秦国防和学生们为红旗渠建设者塑像
2023-05-05 08:44:18 | 作者: | 来源: 本网综合

  五四青年节看红旗渠精神影像展:秦国防和学生们为红旗渠建设者塑像

  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当时乃至目前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青年节前夕,秦国防又一次来到位于安阳市图书馆的“太行丰碑——红旗渠精神影像展”,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照片,他又在盘算着下次拍摄的日期。

  20世纪60年代,10万林州人民用将近10年的时间,硬生生地在太行山绝壁上凿出一条千里长渠,把滚滚漳河水引入林县。这就是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自2018年起,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秦国防带领学生,走访了林州的600多个村落,寻找到700多位修渠人,5年来共拍摄10万余张照片,装满了4个移动硬盘。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秦国防经常听到周围人讲红旗渠的故事,2015年,他萌生了去拍摄修渠人的想法。“当时课程任务多,我只能偶尔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开车去拍摄。”在深入了解这些修渠人后,秦国防认识到,“用纪实摄影的方式记录他们,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就这样,一有时间,秦国防就扛起相机,寻访在世的修渠人,断断续续拍摄了三年。在这期间,不时有修渠人离去的消息传来,这让秦国防意识到,“我必须加快脚步,与时间赛跑,争取拍到更多的修渠人”。

  2018年,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秦国防成功申请到国家艺术基金,从“单枪匹马”到组建团队,他带领学生深入太行山,开始集中寻访。

  (右四为秦国防)

  一段艰难的找寻

  《红旗渠志》一书全面记录了红旗渠建造始末,里面记载的劳模表彰信息是主要线索,秦国防把这些名单抄到笔记本上。

  “我们按照名单,一个个去找。”秦国防指着手中泛黄的笔记本说,“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登记的住址已无从查找,只能边找边问。有时找一个人就要花费一天甚至几天,辗转好几个村庄”。

  当时正值暑假,天气炎热,扛着沉重的设备,徒步行走在村落之间,“过程是很辛苦的,但每找到一个修渠人,就立刻有了精神。”秦国防说,“拍着拍着就错过了饭点,有的村子偏僻,连小卖部也没有,就在老乡家生火做饭。”

  集中寻访结束后,秦国防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整理照片。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想起他们当年的故事,那一刻,他心想:“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一堂生动的党课

  五年时间,秦国防团队先后有三十多名学生参与。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每个修渠人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学生张寒说,李改云奶奶至今让她记忆犹新。“当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们汗流浃背,她的腿上却裹了几层塑料薄膜。”张寒满脸困惑,询问之后,才得知这是为了保暖。

  原来,1960年的一天,李改云到工地检查安全时,发现山坡上有碎石滑落,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一个箭步上前,将正在搬石头的女青年推到一旁,她自己却被碎石掩埋。经过治疗,李改云的命保住了,右腿落下终身残疾。“李奶奶讲得轻描淡写,她说作为共产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张寒回忆道。

  拍摄结束后,“李奶奶嘱咐我们一定要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红旗渠。”如今,张寒已经研究生毕业,回到安阳师范学院当辅导员,和秦老师一样,她也经常向学生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一次接力的传承

  五年间,参与寻访拍摄的学生毕业了一波又一波,他们像种子一样分散到全国各地,也让红旗渠精神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

  如今在平顶山郏县当特岗教师的杨夏云就是其中一位。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参与拍摄期间,她整整写了两万多字的日记,全是修渠人的故事。

  “在农村当特岗教师,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和修渠人相比,这点苦不算什么。”杨夏云淡淡地说。在课堂上中,她也经常向学生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杨夏云说,是秦国防老师带她认识了红旗渠,认识了这些可亲可敬的修渠人。她在微信上曾给秦国防老师写下这样一段话:大学四年,工作一年,上一个人生五年是我和红旗渠的故事,接下来的时间将是我和我的学生与红旗渠的故事……

  (左二为杨夏云)

  暑期又快到了,秦国防和他的学生们将再次背上相机,踏上寻访修渠人的路途。“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不能停下脚步。”秦国防说。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