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村经济网首页 > 商业
漯河推进三链同构农食融合 打造完善丰满的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2022-09-23 12:14:45 | 作者: | 来源: 河南日报 | 我要分享

   漯河推进三链同构农食融合 打造完善丰满的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张继峰杨毅张博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打好粮食这张王牌。这为粮食主产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动力。

临颍县三家店镇南江村高标准农田鸟瞰。宋亚猛摄

舞阳县泥河洼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农民夏粮喜获丰收。

在临颍县三家店镇南江村,村民正在田间采摘辣椒。      宋亚猛摄

郾城区三丁百果生态园猕猴桃繁育基地的100多亩猕猴桃喜获丰收。    胡鸿丽摄

漯河永利乳业车间内,质检员正在对乳制品进行检验检测。

临颍县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外景

8月21日,舞阳县保和乡孟庄村村民正在利用渠水喷灌秋作物。焦海洋摄

6月初,地处临颍县三家店镇南江村的小麦喜获丰收。据统计,今年漯河夏粮总产113.73万吨,平均单产514.43公斤,均创历史新高;优质小麦122.56万亩,占比全省第一。    宋亚猛摄

临颍县小辣椒喜获丰收。临颍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周边辣椒种植40余万亩,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农业科技专家全程参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                       胡鸿丽摄

位于召陵区的双汇第二工业园流水生产线,每天可以加工活鸡21万只,每只鸡可变成152个鸡肉产品。

在郾城区西大坡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种粮大户正在为麦苗施肥。

  近年来,漯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位于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优势和“中国食品名城”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坚持不懈推进“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打造完善丰满的农业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了一条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优势释放的产业发展之路。种粮面积连年稳步增加,粮食亩产量稳居全省前列,粮食年深加工能力600万吨。

  统计显示,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8.1%,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位居全省第二。全市食品产业年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53.1%、67.1%和85.2%,市县两级财政收入增幅保持全省前列,有效破解了稳粮保供与促进乡村产业难以两全、农民种粮与农民增收难以兼顾、种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的难题,在粮食主产区树立了样板、作出了示范。2021年5月,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漯河市召开。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漯河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粮食生产的一系列部署,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完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提高生产服务能力,粮食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2021年全市粮食面积达到412.21万亩,在秋季遭受严重内涝灾害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88万吨(2020年190.65万吨),单产达到456.08公斤,居全省第三位。2022年夏粮生产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后,再获丰收。夏粮总产113.73万吨,平均单产514.43公斤,其中一级麦占比95.49%,均创历史新高,优质小麦122.56万亩,占比全省第一。

  压实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市长、县(区)长责任制,将粮食生产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把粮食面积和产量分解下达到县区,层层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抓粮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4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23亿元、农机深松整地补助资金1466万元、一次性种粮补贴资金1.32亿元,不断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粮食面积保持在410万亩左右。

  夯实产能基础。扎实推进“两非”治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在284.5万亩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239万亩以上。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2021年,全市耕地质量等级较上年有所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加权平均值由2020年的3.886提高到2021年的3.884。持续开展大规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设施管护,至2021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1.2万亩,占耕地建设面积的74%。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建成23个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试点、16个智能水肥一体化应用示范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组织农技专家人员“开展一次走访活动、举办一场技术培训活动、推广一项农业技术、挖掘一批乡土人才、取得一项研究成果”,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政策宣传、服务指导,推广新技术、新模式,解决群众技术难题。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2021年新育成粮食作物品种3个,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5项,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粮食生产中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机推广应用,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451万台、联合收获机械8995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1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构建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实施农机综合补贴项目、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小麦“一喷三防”项目、配方施肥项目等,扶持一批物资装备先进、技术实力好、服务意识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门店、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等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多元化、全过程服务,有效解决农户生产经营困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目前,全市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发展到2000多个,其中农机服务组织196个、植保服务组织89个,农民种粮实现从“挥汗如雨”到“点单种田”转变。

  狠抓生产管理。科学制定生产管理技术意见,每年派出400余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开展生产管理,把管理措施落细落实。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控,大力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在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上,2022年各级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056万元,大规模开展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统防统治,有效遏制了“两病”暴发流行,为全市口粮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树牢“减灾就是增产”理念,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防灾减灾机制,实现提前预警、科学应对、快速处置。针对今年小麦播期偏晚的情况,组织开展了科技壮苗行动,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针对中后期高温干旱天气,强力组织抗旱浇麦和“一喷三防”工作,全市抗旱浇麦面积达到281万亩次,财政投入“一喷三防”资金1051万元,实施喷防面积118.71万亩,带动群防群治面积103.17万亩。“三夏”期间,全力组织好抗旱播种,确保了秋作物种足种好,打下了全年粮食丰收的基础。

  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漯河市始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和《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累计投资22.7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01.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今年22万亩的建设任务已于5月初全面开工,截至目前,全市工程总体平均进度87%,共计拨付资金16176万元,占全部项目中标金额的60.8%,工程进度和资金拨付进度位居全省第一。

  坚持早谋划争取主动,提前建立项目库。去年8月初,漯河市各县区提前着手,积极谋划,把耕地潜力大、群众热情高、干部有干劲的区域纳入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并于9月中旬上报省厅备案。因地制宜抓设计。项目库备案后,各县区不等不靠,招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逐片勘察、访谈,摸清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精准掌握第一手资料,设计出科学合理、配套协调,既接地气、又具前瞻性的设计方案。扎实有序报批。今年1月下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县区初步设计进行评审,各县区于春节前完成修改并编制实施计划;2月10日,市农业农村局对县区初步设计和实施计划进行审核,2月15日将市级实施计划上报省厅;2月22日,漯河市实施计划获得省厅首家批复,并于当天批复有关县区。

  坚持高效率抢赶进度。为推进项目建设,2月8日,市政府召开由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各县区分管领导参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合理安排,明确项目财政评审、挂网招标、开工建设等重要时间节点,并印发会议纪要。3月初,全市22万亩项目全部挂网招标。受疫情影响,招标工作数次暂停,但各县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于5月初陆续开工建设。为加快工程进度,6月13日,市政府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会,要求各县区抢抓时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2022年项目建设。同时,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周交办会议督办台账,每周通报一次施工和资金拨付进度,极大地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和施工效率,工程进度大幅度提高。

  坚持严要求保质保量,严格招标。严格招投标管理,合理划分标段,提倡工程总承包,全市22万亩建设任务15个项目中,有8个项目10.27万亩实行了工程总承包,其他7个项目11.73万亩划分为27个标段,避免了“小碎标”“人情标”。严格施工。在工程开工前对施工队伍进行专题培训,要求施工队按照工艺标准和漯河农时情况合理施工。严格监理。要求监理人员加强施工材料质量、隐蔽工程施工、单项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监理,及时发现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如实向农业农村部门报告。严格督导。采取市、县两级督导制,对督导中发现的重大隐患风险、影响项目工程正常实施的问题,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必要时启动约谈、问责机制。

  坚持高标准提档升级。漯河市紧紧抓住全省启动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这一战略机遇,迅速向各县区讲解当前形势、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上级政策要求和投资需求。为提高县区建设示范区的积极性,6月份,市里组织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到商水县、西平县、尉氏县等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参观学习,并组织各县区开展摸底调查,结合自身实际,选好选准示范区位置、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和投资模式。据统计,全市共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4%,其中2023年20万亩,2024年23万亩,2025年30万亩。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步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漯河市各级认真贯彻上级关于种业振兴一系列政策部署,强力推进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整合种业资源,严格市场监管,全市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快速提升,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强化科研创新。通过支持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和队伍,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目前,全市种子企业具有科研队伍9支、科技人员61人,其中有博士学历的6人、研究生学历的31人,高级职称人员26人、中级职称人员19人。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品种40多个。金囤公司与中国农大合作建立了“中国农大·金囤作物超高产研究中心”,公司被科技部确定为“河南省金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漯河金秋种业有限公司与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漯河市金秋乐种业产业化联合体,并依托联合体建立了漯河现代种业产业园,产业园与河南省农科院、漯河市农科院深入开展院企合作,建立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了省、市、区三级联动,科企合作助推“三链同构”,促进“三产融合”的典范。

  建设繁育基地。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倾斜、资金扶持等措施,支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全市共有种子经营企业16家,持B证的4家、C证的12家。共拥有大型成套生产、加工设备100多台套,仓储10万多平方米,年经营品种78个。金囤种业被认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北原种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市已建成以大型种子企业为龙头、各大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的种子繁育基地近20万亩,年产种子1亿多公斤,已成为豫中南较大的种子生产和商品种子集散地,除满足漯河市生产需要外,每年向安徽、湖北、江苏及周边地市调出种子5000万公斤左右。在海南省三亚市重点布局漯河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基地面积达30亩以上。近年来,全市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40多个,其中,漯麦4号、漯麦9号、囤麦127、囤麦257及囤玉118、漯玉16等一批“漯字号”品种曾经或正在成为一些地方的主导品种,对提高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加强资源保护。2021年以来,全市扎实、有序开展漯河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5个县(区)共普查和收集到种质资源156份,优异种质资源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国家机构和职能改革要求,健全了种业管理行政体系,种业执法监管力量进一步加强,种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加强了种业市场监管,种业市场环境大大改善,农作物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确保了农作物种子质量安全和农业用种安全。

  全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漯河市围绕“坚持‘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工作部署,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按照“六化六有”要求,加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持,努力构建“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全域创建模式。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16个、县级22个,总投资203.78亿元,财政投资2.15亿元,整合和金融投资38.76亿元,社会投资162.87亿元。漯河市“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全产业链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予以推广;2021年4月12日,在三门峡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上,漯河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作了典型发言。

  坚持规划引领,开展全域创建。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负责同志到省内外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考察学习,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三链同构”的实施意见》,确立以坚持“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为引领,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文旅、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努力形成“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漯河全域创建模式,致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乡村产业振兴引领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要抓手。按照“一年规划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分类制定标准,明确创建目标,实行四级联动、全域创建。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覆盖市域农村面积达到70%,辐射带动达到90%。同时,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漯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问题;推行“园长制”,由县级干部担任园长,每个园区成立由园长任主任的管委会,做好日常创建工作,推动园区建立投融资平台公司,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新型经营主体”的园区管理运作机制。

  坚持三链同构,促进产业融合。着力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优质专用小麦、生猪、肉蛋禽、小辣椒、食用菌等6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肉牛、肉羊、奶牛、花生、鲜桃、葡萄、草莓、中药材等8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4大新兴产业,形成了“6+8+4”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产业支撑体系。全市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有一个产业化联合体牵头组织,形成了“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格局。加大规划指导、设施配建、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用地保障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园区创建奖补,建立“政、银、投、担、保”五位一体的涉农贷款支持体系,积极落实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标,整合各行业项目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六化六有,确保创建质量。围绕市里规划的10个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带,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研究制订每个园区的创建工作方案。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为支撑、产业化联合体为纽带的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一体化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园各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益有机联结。全面实施“一控二减三基本”,确保产业园种养基地农产品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保障产品优质安全。园区秸秆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比例达40%以上。目前,全市确保每个园区至少有1个注册商标,培育1个区域公共品牌,有1个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培育绿色食品21个、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8个,创建了临颍辣椒,舞阳小麦、玉米、花生和郾城小麦3个面积达60多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临颍县省级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河南益民公司合作建设智慧农田2万亩,与洛阳一拖合作开发出辣椒种收全程机械化专用农机装备,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高质量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漯河市坚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经验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2021年5月,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漯河市召开。

  突出“食品+”理念延伸产业链。以食品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良种繁育、粮食种植、收购仓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等五个环节深度合作、接单供给,形成“五级订单”模式。目前,全市优质小麦面积122.6万亩,占小麦种植总面积的51.7%。

  产业化联合体强力拉动。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联合体内部上中下游主体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全市已培育出2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8家龙头企业、237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入联合体,年产值突破900亿元,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

  优势产业集群成规模。编制《全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五年规划》,开展全域创建模式,目前已批准创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市级、22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了以双汇为代表的肉制品、以中粮面业为代表的面制品等6个全链条,双汇牵头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成为首批国家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

  “六个打通”抓拓展。把高关联度的装备制造、食品包装、生物医药、盐化工、冷链物流、动物饲料(宠物食品)等六大产业纳入产业链,全方位编制食品产业细分领域图谱,挂图精准招商引资、依图建设专业园区。由此而来的是,漯河市被确定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承载城市;培育全球唯一自然色素全色系制造商,建成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微康益生菌菌料生产基地。

  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价值链。打造创新研发平台。依托漯河高职院校资源,采取市校共建共购共享模式,建立食品产业技术研发、技术协同创新等3个公共研发平台,完善了人才资源库、企业技术难题库、成熟技术库,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载体保障。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院士工作站6个,加工中试基地2个。打造质量标准平台。实施食品安全标准化、商贸物流标准化等一揽子专项工程,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制定20项省级标准、309项地方标准,在食品产业领域制定了423项企业标准,中大恒源、亲亲食品、卫龙食品填补了植物提取、运动保健食品、调味面制品等行业监管标准空白。打造检验检测平台。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推进检验认证总部基地、设备生产孵化中心等建设,整合国家级、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328个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站点),具备884个参数检测能力,年均检验检测样本7.3万批次,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构建覆盖全面、高效安全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突出高质高效做优供应链。提升源头供应质量。开展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供应能力和安全保障,25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和国家登记。临颍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周边辣椒种植40余万亩,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农业科技专家全程参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完善产业间配套协作。鼓励同一产业间相关企业连片发展,支持上下游企业协作生产,不出园区即可完成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节本增效。经开区通过可口可乐公司引进果糖供应商嘉吉公司,率先在全国实现“相邻建厂、管道输送”模式,实现对接无缝隙、物流零成本。提高产品供给效率。第十九届食博会吸引1023家企业参展,现场交易额和意向采购额达到462亿元。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新型供给业态,建成全国首家面向政府、企业、消费者的食品云平台,实现各主体间互联、互通、互惠。依托中国(漯河)电子商务产业园,引导企业积极拓展线上市场,300余家电商及物流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带动创业就业1万多人,年均线上交易额达60多亿元。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漯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编辑:木子
免责声明:文章未标注“本站原创”或“农村经济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风险自己甄别并承担后果;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